作者通過研究底物片段的熒光淬滅效應、對比可見光催化和紫外光催化的反應結果,判定反應是烯胺酮片段的電子轉移歷程,並由相關氧化還原電位確認該歷程的可行性。隨後,結合計算化學,驗證底物被光氧化劑單電子氧化時,自旋密度主要分佈於底物中的氧化烯胺酮片段上。
本項研究解析了人源TRPC5與兩類不同的抑制劑結合的高分辨結構,揭示了這兩類抑制劑在TRPC5上的結合位點,並發現抑制劑通過將TRPC5穩定在無配體結合的關閉狀態從而發揮其抑制功能。此項研究為深入理解TRPC5的門控機制和基於結構的藥物優化奠定了基礎。
高鵬課題組利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發展了四維電子能量損失譜技術(4D-EELS),首次實現了單個納米結構中不同位置的聲子色散測量,為納米尺度聲子色散的實驗測量提供了可行的方案,預期將在拓撲聲子、電聲耦合、熱電和散熱材料中的界面和缺陷熱傳導等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團隊利用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圖譜技術表徵不同充放電態下Li2MnO3晶格氧的電子態信息。mRIXS是一種新興的、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光譜表徵技術,是研究物質電子結構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將mRIXS應用於電池電極材料的表徵,可精準探測不同氧化還原態下的晶格氧電子態,從而量化追溯晶格氧在電化學循環中的演進過程。
研究團隊通過基因調控體內AAT1水平,證明了內源性SO2抑制AngII誘導的血管重構和高血壓,提示通過上調AAT1/SO2來調節Smad3次磺化可能是一種潛在的血管疾病臨牀干預策略,而SO2和H2O2的相互作用可能為氧化還原信號轉導機制提供新的見解。
研究發現,北京的PM2.5冬季增長率與重工業城市唐山和保定相當,甚至北京2018年冬季PM2.5小時增長率還高於唐山和保定,表明北京冬季的污染排放壓力仍然很大。文章中“靜穩期數據”選擇的算法和統計分析模型,可以推廣到世界上其他區域,所估計的靜穩期污染物濃度增長率可及時有效評估本地污染排放。
在乾旱區,氣象乾旱加劇和植被生長趨好為何同時發生?此問題長期困擾學術界,大大制約了對乾旱區環境未來變化的準確預測。樸世龍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專家,歷時四載,從大氣、土壤、徑流、植被和社會經濟五個維度,系統研究了全球乾旱區乾旱程度的演變歷史和未來趨勢,釐清了不同圈層乾旱變化的差異及其機制。
2021年3月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底夸克探測器實驗組宣佈觀測到兩個新型四夸克態。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原寧院士,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張黎明和楊振偉副教授等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做出主導性貢獻。
作者發現,行星際激波觸發的強亞暴與超強亞暴往往發生在行星際磁場(IMF)南向和高速太陽風的情況下。另外,在春分(秋分)前後,當IMF指向(遠離)太陽時,行星際激波更容易觸發強亞暴,這主要是因為Russell-McPherron效應。因此,南向行星際磁場和Russell-McPherron效應被認為是由行星際激波觸發強亞暴和超強亞暴的先兆。
本課題利用體外單分子技術系統地研究了FET融合蛋白在特異性靶標位點形成相分離聚集促進下游基因轉錄的分子機制,並用該轉錄系統進一步證明DNA靶標序列的數量可以對轉錄水平起到調控作用,探索出的多乘序列在這一轉錄調控過程中的重要性可以在相關癌症的治療上提供幫助。
研究羣體間衝突(或“羣際衝突”)造成平民傷亡的決策過程及其認知神經機制,是一個基礎科學問題,也具有重要社會意義。韓世輝課題組近日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線發文,揭示羣際衝突中造成外羣體平民傷亡決策的認知神經機制。
基於合成生物學、單細胞定量成像等手段,該研究的結果表明,p300可以通過其無序序列(IDR)與部分轉錄因子的反式激活域(TAD)相互作用,形成動態的聚集體來協調上述兩種功能。TF/p300的共凝聚使p300在細胞內局部聚集,促進其反式激活反應,實現對p300催化活性的空間特異的激活,進而協助包括Brd4在內的下游共激活因子的招募。
研究發現,人類大腦通過靈活、自動、理性地模擬他人的合作行為,來推斷交流信號的潛在含義。這一過程可以在數學上描述為一個基於逆向推理的歸因過程,該推理過程所需的幾種關鍵的認知變量由腹內側前額葉和紋狀體的活動定量表徵,為理解社會交流提供了一個簡單、可擴充的認知神經模型。
馬灩青與合作者利用近年來發展的多圈費曼積分計算方法,結合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首次把相應關聯繫數在微擾論中計算至次次領頭階水平。該結果大幅度減小了理論值對重整化標度的依賴性,從而有更小的理論誤差,使得從格點中抽取PDFs的精度能夠達到從實驗數據中抽取PDFs的精度。
研究基於對公共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重新分析和整理文獻中已有的相互作用數據,構建了擬南芥中一個miRNA調控網絡,其中包括66個核心轉錄因子、318個miRNA和1712個下游靶基因以及它們之間的調控關係。該研究發現了植物中含miRNA的前饋環路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對充分解析植物miRNA生物功能、深入挖掘植物miRNA基因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系統地綜述了國內外同行及該團隊在植物激素介導的病毒-寄主植物相互作用機制領域的最新進展,提出了未來需要研究的問題,總結了植物激素測定方法及響應病毒侵染的標誌性基因表達,為後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植物激素在調控病毒-寄主植物的作用機制提供了參考。
該文章介紹了在中地球軌道中國導航衞星上搭載的“能量電子探測儀器包”(簡稱EEDP)的工作原理、地面測試和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鄒鴻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博士生葉雨光為第一作者,另外還包括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山東航天電子研究所的合作者。
該工作所預言的這一基本的新多體相將有助於澄清多體遍歷相到多體局域相的轉變的本質,有助於理解熱化和本徵態熱化假説的物理內涵,並促進相互作用無序或準週期系統中的新理論研究。
郭雪峯課題組和合作者設計合成了一種以全甲基化β-環糊精為功能中心的共軛分子,並在末端修飾上氨基,通過酰胺鍵將其連接在帶有羰基官能團的石墨烯點電極之間,構建了穩定的單分子器件。基於此類器件,通過高分辨的電學信號記錄,實現了在單個事件水平上對氨基酸與環糊精分子的主客體動力學的原位實時檢測,從而實現了對四種代表性氨基酸(丙氨酸、色氨酸、絲氨酸和酪氨酸)種類和存在形態的檢...
課題組通過長期摸索,利用自主設計搭建的設備,發展了一種新穎的ALS方法,可以在TFT電路板等基底上直接製備一系列準單晶鈣鈦礦膜。此外,該方法可適用於絕大多數種類鈣鈦礦材料的大面積製備。